8月12日傍晚,大田鄉大田村,一農戶家屋前晾曬著破好的細長竹篾,一位老農正手法嫻熟在編著竹籃。 “老人家,現在市場上買個籃子不是很方便,您怎么還自己編呢?是拿去賣嗎?”筆者問道。 “我舍不得這老手藝,在家也沒事,就編幾個籃子,放家里用。編一輩子了,直到現在也沒停過。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往外發展,會編織竹籃子的人越來越少,這門手藝也越來越沒人問津了 ”陳大爺感嘆。 據陳大爺介紹,編籃子的竹材選以不彎曲無蟲眼、長了三四年的成年竹為好。太嫩的會變形走樣,太老的易脆,柔韌性差。編制竹籃技術含量最高的工序就是劈蔑,要把竹條削成細細的蔑,每一條的粗細還要寬窄粗細均勻,這完全是熟能生巧的活。將準備好的竹篾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后,才可以開始編織。學這項技術很苦,因為竹條都帶有毛刺,拿在手里摸兩下就會被刺到,很容易弄傷手。另外,每一根篾條因材施用,不能在中途有接頭,保持竹籃表面的整體美觀。 “這門手藝也有不少技術成分。”陳大爺抄起面前的一個編了過半的籃子熟練地演示起來。只見老人左手扶籃,右手持竹篾,從手指縫中不停地穿進穿出,拉緊、壓實……動作嫻熟而麻利,看似凌亂的竹篾經過他的手,很快變得勻稱美觀。 陳大爺說,他由于年齡大了,做事不像年輕人那么靈活,努力一天也只能編一個竹籃。有的時候也有人來預定,雖然一個竹籃只能賣25元,但老人卻仍樂此不疲。(大田鄉 楊孫花)
|